2021年9月29日 星期三

观速讯丨自我意识的生长点与发展路径思考

时间:2023-05-09 04:04:34来源 : 中国社会科学网

从德国古典哲学的整个理论体系来看,它的生发点在于“自我意识”,并构成了主体性形而上学的基本要素。自我意识经过思维的不断跃迁,它不仅推动了理性的发展,而且也影响了哲学思维方式、真理观和历史观的发展逻辑。纵观以往德国古典哲学中关于“自我意识”的研究颇有诸多关注,但多呈现于以主体性或观念论自我等理论视角对个人思想的研究或二者之间的比较研究,这样不仅失去了对自我意识本身的逻辑演进全貌的研究,而且也失去了对自我意识变革与德国古典哲学整体逻辑演进关系的研究与关注。


【资料图】

然而,写出一部关于德国古典哲学自我意识的演进逻辑的著作并非是件容易的事情,以避免出现单一内容分析以及对比材料的堆砌,其内在的逻辑性与创新性是关键。无论是这种逻辑的展开,还是其学术思想和学术观点方面的创新都有赖于问题意识。嘉兴学院张笑笑的近著《德国古典哲学自我意识的形上演进研究》问题意识非常明确,该书正是以“自我意识”为研究对象。所谓“没有认识论的本体论无效”,那么,“自我意识”究竟如何定义?笛卡尔的“我思”的内容与康德的“先验自我”、费希特的“绝对自我”、谢林的“自我意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内容最重要的区别是什么呢?“自我意识”理论的发展又是如何影响着整个德国古典哲学的逻辑演进呢?该书在整个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视域下探讨自我意识的逻辑演进路径,依次回答了上述问题。

在确立了形而上学的内在性原则的基础上,作者分析了德国古典哲学自我意识形而上学的建构过程,并给出了“自我意识”在德国古典哲学中三个比较典型的演进逻辑,对其后的自我意识发展的现代转向予以总结。作者在纵向的历史逻辑过程中,形成了德国古典哲学自我意识的形上演进逻辑,同时论证了自我意识不仅与德国古典哲学自身的内在逻辑演变具有同构性,其与形而上学的范式变革也具有同构性。

“自我意识”的前奏与出场

从目前的资料来看,梳理理论渊源的过程必然从古希腊开始,对于前期哲学史的梳理无非是对古希腊哲学的溯源,以此罗列思想的方式予以呈现。而这种以历史叙述性的方式对本体发展的呈现难免具有罗列性与堆积性,缺乏内在的逻辑思考和问题意识。

《德国古典哲学自我意识的形上演进研究》中对于“自我意识”的前奏与出场也是从西方哲学发端开始,也就是对古希腊哲学中对本体的追问切入来考察“自我意识”的前奏,但其关键之处在于从“自我意识”的定义思考出发,彰显内在的逻辑演变,并清晰地呈现了从古希腊哲学到德国古典哲学自我意识的内在逻辑演变过程。古希腊哲学固然以追求本体为己任,无论是从经验中找到客观存在物作为世界的本原,还是到抽象的逻各斯都没有达到本原的确定性。即使是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也是思维中的法则,无法进入事物现象的内容,无法获得真理。由此,“自我意识”的真正出场体现在近代哲学的发展过程之中,对思维本身的认知能力予以考察,进而勾勒出了自我意识在全部近代哲学的发展过程。但近代哲学中的“自我意识”只能作为精神的存在,在经验之中却无法获得实证,因此陷入“独断”之中,以精神之在来建构主体性形而上学成为不可能。因此,该书按照内在演变逻辑进入到德国古典哲学部分。

“自我意识”演进逻辑及其三种路径

从康德的“先验自我”开始,奠定了“自我意识”在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基础性地位;费希特秉承并彻底地发挥了康德开创的主体性道路,将康德的“先验自我”提升到主体之中纯粹的“绝对”,让整个世界主观化于绝对自我之中。谢林从知识的本性出发,将费希特主体中的“绝对自我”引向了主、客观之上的“同一绝对”,完成了德国古典哲学由先验观念论向绝对观念论的转向。在谢林的哲学体系中,谢林让主体的“自我意识”以内化塑造的方式包含“绝对”的客观性,从而打通了“自我意识”通过绝对真理的路径;黑格尔继续沿着谢林确立的“主体客观化”方向,进一步将谢林的“同一绝对”逻辑化为绝对理念、将谢林的“自我意识”先验哲学发展为“绝对精神”的精神哲学,并用辩证法完成了绝对理念内化为绝对精神的辩证运动过程。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之中,绝对精神就是绝对理念在人类自我意识之中的现实化,人类自我意识的发展史就是将绝对理念在人类精神中的自我实现的历史,而历史的终点就是自我意识与绝对理念的最高和最后和解,也宣告了近代主体性形而上学的理性完成。

学术界关于德国古典哲学的“自我意识”的研究多呈现于对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个人思想的内容分析或者二者或三者的比较分析,对于内在的逻辑演变研究并不十分丰富。无论是以人物思想的角度还是以比较视野来进行的研究多呈现在表面,很少能突出对“自我意识”更深层次的研究。

《德国古典哲学自我意识的形上演进研究》将“自我意识”突出为三种路径的逻辑演变。即由“自我意识”决定的哲学思维方式由知性向理性的发展逻辑、真理观由外在符合论向内在符合论的发展逻辑以及历史观由合目的性向合规律性的发展逻辑。作者特别指出,只有自我意识本身的逻辑发生了变革,这些逻辑的变革才是可能的,它们之间具有变革和演进的同构性。

“自我意识”在现代哲学中的转向

《德国古典哲学自我意识的形上演进研究》一书并没有拘泥于时间范围之内,不仅向前即古希腊以及近代哲学中追溯“自我意识”的逻辑开端,而且也向后呈现了“自我意识”在现代哲学中的逻辑发展的转向过程。

从“自我意识”的内在逻辑演变来看,理性是自我意识的发展逻辑的基础。黑格尔通过辩证的思维方式完成了主体性形而上学的体系建构,解除了康德对理性运用的限制。因此,理性变得无所不能,自我意识在德国古典哲学之后的现代转向也就体现在对理性的消解和解构之上。从叔本华开始建构起以“意志”取代“理性”的自我意识的意志化哲学,经过马克思用实践取代理性,从而使哲学的功能从解释世界转向改造世界,到分析哲学中用“语言”消解了自我意识以及胡塞尔的现象学重新设定了形而上学的根据。无论对自我意识的建构,还是对自我意识的解构,自我意识从未淡出过任何哲学。

在对“自我意识”的研究诸多资料中,在德国古典哲学自我意识的形上演绎逻辑的研究中,张笑笑博士的《德国古典哲学自我意识的形上演进研究》在传统的研究范式的基础上另辟蹊径,从更深层次挖掘并深化了德国古典哲学本身发展的逻辑,其独特的学术价值与创新价值为建构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当代形而上学体系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资源。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关键词:

(责任编辑:黄俊飞)

推荐内容

Back to Top